发展战略视角下柳州产城融合的实现路径之试探
发布日期:2014-12-25
什么是柳州的发展战略?这就是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柳州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我国西南地区工业重镇。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入推进、广西致力建设为中南西南新的战略支点和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柳州作为广西“双核”空间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实业兴市,开放强柳 ’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最终目的是‘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就是要迅速提升柳州城市的综合实力,持续强化柳州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和主导区域发展,打造集聚效应、纽带效应和升级效应于一体的区域核心增长极。从柳州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从产业升级转型看,转型落后于升级;从经济结构看,经济结构有所改善的但速度缓慢;从发展战略看,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开放战略。这些特征进而使柳州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方面的难题:二次产业转型难,产业集中度高,支柱产业转型存在较大风险;服务业发展难,滞后失衡且难度大;新型城镇化难,新型城镇化进程遭遇产业转型调整期,增加了城镇化的风险;“夹心型城市”面临区域规划中的区域协调难问题;开放型经济转型存在物流体系建设中区域利益协调难等等。所有这些难题的存在,都制约着柳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实现“实业兴市与开放强柳”,未来希望在于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因此按照西江经济带龙头核心城市的定位发展,柳州市提出了打造“一枢纽一基地三中心 ”(即珠江-西江经济带中以柳州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及运输体系 ;现代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金融中心 、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的战略构想。这其中要实现“一枢纽”这个的重中之重的构想,则必须实现产城融合,打造区域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在城市群中引领方向。具体路径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借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柳州交通发展营造新环境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步入3000-6000美元的阶段时,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将由温饱型向享受型阶段过渡,私家车大规模进入家庭、人们出行次数的增加和出行范围的扩大,必然会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2009年,柳州市人均GDP首次突破了4000美元,因此,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柳州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结构模式,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是当前柳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加快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为中国和东盟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将加快柳州市“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要致力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和提升,将为柳州的工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北部湾经济区加速开放开发。通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广西开放合作掀开了历史新篇章。同时应该看到,柳州作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的近邻,随着这些沿海工业大项目相继投产,将会逐步影响柳州在广西工业领先优势,而目前柳州工业发展最大瓶颈是铁路航运等低成本运输条件不能满足工业增长需求。柳州原有的地缘和交通两大优势正在弱化,在区域竞争格局中边缘化的危险正在加大,这给柳州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借力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交通发展营造新环境 。柳州的经济将持续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设形成综合性、立体化、网络型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城市对外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系统组合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 实现内联外通,巩固提升柳州作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
实践已经证明,巩固提升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是一个城市走向发展的依托。交通决定兴衰,交通昭示未来。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以及联通两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开通,区域交通网络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也间接把柳州推到了更为开放的前沿。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必须科学谋划,主动出击,发挥好柳州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畅通通江达海、出省出境通道,为“开放强柳”争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依托交通优势谋划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做好区域中长期道路交通规划衔接,不断完善市、县路网体系,确保我市城乡路网与区域交通网络实现便捷对接。依托内联外通、快速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加快沿江、沿路产业布局调整,加强内河港口、物流园区、公路铁路站场建设,积极筹建综合保税区,全面加快融入珠三角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步伐。
抓住高铁时代到来及连贯各县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全力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努力提升旅游发展水平。以缅甸天然气入柳为契机,积极推动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通过能源替代全面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助推产业升级转型。
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战略定位。按照“适度超前、综合提升”的要求,结合我国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枢纽、广西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的规划建设和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发展需要,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将柳州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服务一流的国内区域性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确立柳州国家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为充分发挥区域性枢纽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创造基础性条件。
三. 推进产城融合,将柳州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
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是强市之基础。宜居宜业,是聚集人气、做大做强城市的前提和基础,而产城融合则是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市的路径和载体。推进产城融合,可以彰显以人为本,彰显生态宜居时代新理念。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探索有柳州特色的产城融合体系,力争把柳州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通过发挥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功能,着力提升城市服务和承载能力,将产业高端化作为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的首要目标,依托商贸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和总部经济等产业发展,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区域性服务中心。产城融合是打造生态城市的路径和载体,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是自治区赋予柳州的历史使命,也是柳州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定位。
推进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是强市之必然选择。从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发展所走过的历程看,产业支撑是这些城市群真正形成的关键。发展产业园区,借力产城融合,可以加快实现新型城镇化,从而达到城乡统筹的发展统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统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统一。
柳州市委党校 副教授
韦利如
2014.04.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