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打造民族风情文化之都
发布日期:2015-04-01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的柳州旅游发展
梁 萌
一、柳州市在珠江--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分析
柳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古城。全市辖六县四区,总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0多万,多民族杂居。柳州是西南工业重镇,工业经济长期处于广西领头羊地位;同时柳州市又注重全面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提出,柳州市提出“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目标,并提出了柳州在珠江--西江经济带中“一枢纽一基地三中心”的功能定位。“一枢纽”就是要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柳州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意义,空、铁、陆、航四位一体,交通发达,其交通枢纽地位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巩固。近年来,受政策利好,柳州交通搭上建设“黄金水道”的快车,2010年自治区公布《广西西江黄金水道规划》,黄金水道贯通两广,柳州市需要抓住机遇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航道疏浚,最终对接出海口、实现江海联动,通过低廉的水运方式,在运输成本的竞争上再提升一个档次。
柳州航运相对处于劣势,白莲机场军民两用,所开设航班较少,距离货运航空枢纽港有相当距离,需要重点打造。铁路方面,柳州是沟通中国西南与中南、华东、华南地区的铁路中枢,目前需要打通柳肇、柳韶铁路,实现与珠三角的直线对接。柳州境内拥有多条国道和高速公路,从柳州到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仅需1.5小时车程。发达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柳州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柳州市旅游业现状及其优劣势分析
(一)柳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柳州是老牌工业城市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要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利用好旅游资源,不断扩大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产值、收入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比例。柳州市政府非常注重本市的旅游业发展及其对第三产业的带动发展作用,柳州旅游业经历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等规划发展时期。
“十五”、“十一五”期间柳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皆增长近三倍。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25%,保持了持续高涨的好势头。“十二五”时期是柳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五年,也是建设“旅游名城”的关键时期。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柳州市近三年入境旅游人数持续高涨,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0%,成绩卓著。
虽然近年来柳州市旅游业得以迅速增长,但是由于柳州旅游业的起点太低,与同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桂林旅游相比,实难望其项背。在广西旅游业中所占比重很少,2010年柳州旅游总人数为1295万人,同年广西全区旅游总人数是1.4亿多人,仅占9%。在“十二五”高速发展之后所占比例依然如此之少,作为广西第二大市,柳州旅游业的发展确实与其他行业无法匹配,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柳州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柳州是一个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的古城,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绝佳城市。柳州旅游业发展优势主要在于特色资源方面:有别具一格的城市山水景观文化;白莲洞遗址为代表的古人类文化;柳宗元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等。
“四野环山立,一水抱城流”,柳州市城市与山水交融,柳江多曲,回流穿城,形成美丽的城市河流风光和城区国家森林公园景观。都乐岩是其喀斯特地貌溶洞的代表景点,堪与桂林芦笛岩、南宁伊岭岩相媲美,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柳州市附近古人类遗迹甚多,目前已建成“白莲洞”古人类洞穴科学博物馆。这些遗迹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自然风光优美,距离市区近,是融科普与旅游、娱乐于一体的不错景点。柳宗元文化以柳候祠为载体,珍藏有唐代韩愈撰文、苏东坡手书、颂扬柳宗元事迹的“三绝碑”,柳宗元书写的“龙城石刻”等珍贵文物。柳宗元所著《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柳州东亭记》等散文,描写了柳州城附近的山水风光、旅馆驿站。可按文中柳宗元的游踪把各个景点串连成“随柳宗元重走柳州”线路,以祭祀柳宗元的柳候祠为起点,领略古迹密布的马鞍山,瑰奇的鱼峰山、祈雨的大龙潭等。边领略山水,边回味柳宗元的情怀,当是一个很有文化品味的线路。
柳州市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积淀。“壮族的歌、苗族的节、侗族的楼、瑶族的舞”风情四绝,构成柳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色。侗族打油茶的待客方式、二月二抢花炮的传统活动、独特建筑鼓楼等,都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精神。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壮族同胞以能歌善舞闻名,柳州壮族同胞们的“歌圩节”颇具特色,鱼峰山等传统歌圩活动会邀请瑶、侗、苗、汉同胞共同对歌赛歌,成为各民族欢聚一堂的盛大节目。瑶族的“爬楼”风俗、苗族的芦笙舞、辣椒骨美食等,都是我们广西独有的民族风情文化,应大力开发。金秀的大瑶山盘王谷瑶族文化发展模式可以借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将旅游提升到文化和学术的角度,其品质也就随之彰显。《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树立柳州“休闲宜居时尚都市,民族风情文化之都”旅游形象,把柳州建成以都市休闲、民族风情为特色的广西乃至国内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开发柳州境内的民族风情文化,不仅仅是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也要加强文化研究,对当地民族风情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柳州旅游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但是却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旅游产业。柳州旅游业发展为何始终难以突破,打造旅游名城的障碍是什么,只有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柳州旅游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柳州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柳州市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缺乏知名度和美誉度,资源特色与附近地区存在竞争,旅游业配套设施薄弱等问题。柳州与桂林向来倚重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不同,是以重工业立足广西乃至全国的。对于工业经济的过度重视,相对容易忽略其他行业的建设。
柳州纵然民族风情独特、山水奇绝,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未经系统开发,以致缺乏知名度,未形成规模。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存在同质竞争,且在竞争中优势不明显。其岩溶地貌景观总体上与桂林风格相似,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未经开发和宣传,弱于邻居贵州。柳州旅游业存在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与产业发展要求不匹配的问题。尤其是在县乡一些具有特色民族风情、具有开发潜力的景点,交通不便、酒店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普遍存在。发展柳州旅游,交通和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亟待完善。
柳州市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柳州的旅游业仍未能达到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寻求最大限度的开发、创新柳州旅游业,将其打造成为西江旅游联盟中的明星城市,国家政策方面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利好。
三、《规划》利好,柳州旅游业迎来发展机遇期
2014年7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连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腹地,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大通道,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规划》的空间布局中有一轴、两核、四组团的划分,柳州、来宾作为其中一团,其发展对于经济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规划》为柳州旅游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西江经济带旅游联盟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境内共有11个少数民族。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文化独具风情,保留了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习俗,无论从旅游开发,还是从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来看,都应该大力发展和宣传柳州民族风情文化旅游。
《规划》明确提出,广西要依托民族风情、红色历史、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建立旅游战略联盟,整合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优势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风景名胜区、特色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其中,峡谷风光和宗教文化游:云浮—梧州—贵港—柳州—来宾;滇黔桂粤山水生态游:昆明-曲靖-安顺-贵阳-都匀-榕江-三江-桂林-阳朔-贺州-肇庆-广州等两条线路都有涉及柳州相关城市。柳州市,尤其三江县是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的代表,在上述两条路线中,如何提炼柳州自身文化,打造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优势,提高柳州旅游的竞争力同时带动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正是本文要探索的内容。
柳州市旅游局2010年发布的《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亦提出五年内将柳州打造成“旅游名城”的目标。并斥资300多亿元打造旅游项目库,建成百里柳江都市休闲旅游、百里民族风情旅游和环都市乡村旅游三大旅游产品集群等73个重点项目,为柳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这些项目的建设增强了柳州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搭建起柳州跨越发展的平台。两个《规划》所带来的利好政策为柳州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平台,是柳州打造经济带旅游联盟中的民族风情文化之都的重要政策保障。
(二)《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
旅游业是一项多产业关联度极高的综合性产业,既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其他产业的推动发展。旅游业很多方面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将会给旅游业以依托。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有利于加快广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区域发展整体布局,能够有效促进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带动广西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政策给柳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西江“黄金水道”也将给柳州的航运系统带来巨大发展,“黄金水道”的强势发展和柳州的港口航运发展紧密相连。“黄金水道”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柳州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路运输的需求。如柳工和柳汽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经由传统的陆运向水运和海运发展,将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促进柳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柳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柳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西江经济带旅游联盟中的柳州旅游发展
魅力独具的旅游精品、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是增强旅游吸引力、扩大旅游市场、加快旅游发展的保证。柳州旅游发展要立足自身资源,紧扣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打造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文化品牌。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创新人才机制;推进区域合作等措施来实现。
(一)树立风情品牌,加大宣传力度
要加强电影、电视、演艺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推广,打造旅游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在拍摄影视作品时,加大创作反映柳州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内容的力度。通过这些宣传手段将柳州旅游城市的形象根深蒂固的植于人民的心灵深处。同时要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推广,扩大宣传,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有个柳州,知道柳州并非仅仅是西南工业重镇,而是中国风景最秀丽、环境最优美的工业重镇,且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风情文化,是旅游的好去处。
(二)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社区参与机制
民族风情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实现县域收益,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地民众的收入水平。在发展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不断的完善旅游区当地民众的参与机制,提高社区参与水平。在政府主导下,完善生态补偿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重大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在平台构建、旅游管理等方面发挥当地民众的积极作用,调动起社区参与民族风情旅游管理和经营的积极性。要调动起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旅游建设发展、培育社区经营,参加旅游相关课程的培训学习。这样既提高了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也提高了当地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共同带动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县域的旅游业,也让大家共同享有民族风情县域的旅游发展成果。
(三)加大招才引智,创新人才机制
柳州民族风情文化之都的打造,对人才提出了更为高端的要求,需要既懂得市场经营、具有敏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又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善于发掘民族风情文化的资源价值,能够依据现有民族文化资源巧妙挖掘、组合使其创新出彩的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本地人才缺乏专业的经营策划能力,对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策划创新研究不够,而外聘人才又容易出现对本地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和热爱,从而导致专业人才的欠缺。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本地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拉动行业发展。另一方面还是要加大招才引智,外聘专业型人才进行营销策划,使其他地方民族风情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当外聘专业人才和当地人才能够得以完美的结合,柳州旅游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便可以得以缓解和逐步解决。
(四)推进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多赢
在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的形势下,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明确,而我国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已起步,这必将大力推动区域旅游的发展,区域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在加深,区域旅游合作是新时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可以极大地拓宽资源和市场空间,还有利于树立品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设,把柳州放在西江旅游联盟中进行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加快柳州与西江经济带精品旅游路线中其他城市多层次、宽领域的旅游合作,进一步研究泛珠、东盟旅游圈的定位和互补性开发,主动融入快速发展的西江区域旅游业,建构政府、旅游企业、非政府旅游组织“三位一体”的合作主体,形成区域性的多元互动,共同打造西江旅游联盟。加快推进柳州市旅游业的区域化、国际化进程,实现旅游业的区域联动发展。
柳州市各旅游点的资源开发要做到将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名胜古迹等组合配套,又使其各具特色。以山水风光等自然资源为基础,重点打造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三江、融水、融安等地的历史古迹、风情旅游资源要进行重点开发。共同将柳州市打造成为西江经济带上的民族风情文化之都。
(作者系柳州市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刘国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