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理论广角

柳州市茶业发展问题研究——以三江县为例

发布日期:2015-09-10

中共三江县委党校课题组 

一、柳州市茶业发展的环境背景与概况 

广西是我国茶叶最适宜发展的地区之一。广西具有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在18.8~23.3,1月平均气温除高寒山区低于10℃以外,其余地区在10℃以上。广西山多、云雾多、漫射光多,土壤以红、黄土壤为主,呈酸性。PH4.5~6.5,且土层深,排水好,这种特有的土质、气候等自然环境,适宜茶叶生长,且产量高,开采时间长。广西早在2004年种茶面积就达到3.53万公顷,总产量为2.3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总产量的35%,产值占总产值的50%以上。已通过无公害茶叶认定面积15.05万亩,占总面积28.39%。绿茶是广西茶叶生产的主要类茶,绿茶中名优茶发展较快。 

在广西茶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柳州市北部几个县也大面积发展茶叶种植,全市在2009年通过有机茶园认证已达2100亩,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干茶32.5,产值3250万元。目前,全市种植的茶叶品种有福云六号、福鼎大毫、云大种等20多个,其中福云六号占58.8%。茶产品以绿茶为主,产量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98%以上,绿茶以曲毫、银针、龙井、毛峰等加工类型为主,全市现有茶叶加工厂200多家。目前,茶叶产业已成为柳州市各县最具实力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其中,三江县发展茶叶种植较早,1989年三江县八江乡布央村作为重点扶贫开发对象,以种植茶叶为示范点,附后通过以点带面,全县以每年扩种1万亩面积的速度拓展茶叶基地规模,大力推广茶叶种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终于取得成功。目前,八江乡布央村由原来典型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三江县的首富村、茶叶企业村及特色茶叶产业绿色旅游村。现三江全县几乎村村种茶叶,涉及农户4.8万多户,涉茶产业人员20多万人。2013年三江县茶园种植面积达14.8万亩,占柳州茶园种植面积的78.20%,居全区14个城市第二;茶叶产量1.01万吨,占柳州茶叶产量的92.10%,占广西全区茶叶产量约1/5,居全区14个城市中第一。2014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5万余亩,茶叶产量达1.1万吨。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已成为“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荣获“广西产茶大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等殊荣,并被列为国家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建设县、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茶园已成为侗乡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是主要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二、柳州市发展茶产业的条件优势 

主导优势:柳州市发展茶产业,从主导优势看,符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原则和发展方向,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柳州市发展特色农业乘势而上的良好发展机遇,特别是对适合茶叶种植的三江县来说,其主导优势对推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更加明显: 

一是政策主导。早在2009127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广西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20101月,中共柳州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也提出,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这些政策导向,对发展壮大柳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是重点扶持。柳州市在“十二五”初期,就制定了相关政策,把茶叶基地建设列为重点工程,并按照“十大农业工程”补助标准给予补助。同时,还设立扶持专项资金机制,建立部门扶持机制和实行政策补贴扶持机制,这些政策的重点扶持,对发展茶产业特色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自然优势:柳州市特别是三江县,从地形及气候条件来看,对发展茶叶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三江地形多属低山和丘陵地带,海拔在5001000的低山占24%;土壤以红、黄为主,PH5.6,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腐殖质含量高,适宜茶叶生长;气候为亚热带岭南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度,雨热同季,寒暑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常年平均气温18.1度,霜期短,昼夜温差大。这种独特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极为适宜茶叶生长。 

区位优势:柳州北部,特别是三江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东连世界旅游名城桂林,西接多彩民族文化大州黔东南,北通新兴旅游城市张家界,南邻广西工业重镇柳州。随着国家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三江县将化先天的不利为后天的优势。“十一五”期间,三江县迎来了国家重点交通路网——贵广高速铁路、厦蓉高速公路和包头至茂名高速公路过境建设项目的历史性机遇。“十二五”期间,交会于三江城区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家重要交通干线建成通车,加上原209321两条国道和枝柳铁路三条交通动脉穿境而过,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交通区位优势将大大拉近三江与外界的空间和距离,三江城区将打造成湘、黔、桂三省(区)现代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加上区域内县乡村和接边路网优化畅通(达)后,对柳州市特别是三江县全面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更优越,特色产品的运销更便捷。柳州市打造“两小时经济带”,把融水、融安、三江连为一体,这对三江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关联度就更加紧密,更利于加快推进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三、柳州市发展茶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从整个柳州市茶产业发展状况看,茶产业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柳州市三江产茶大县,在近些年来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在茶叶种植、加工、经营、管理等方面也还存在和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一是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低,经营分散,生产方式陈旧。多为分散加工且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实力弱,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尚未形成现代茶叶产业化的经营理念,产业基地建设难以达到标准化要求。 

二是茶叶产业科技水平低,产能有限。茶叶主导产业的加工产品都是以初制产品为主进入市场,价值流失严重。即使是特制品(如优质茶样品)成为获奖品牌后,也未能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品牌带动乏力,生产转化能力跟不上。 

三是未形成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和茶场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目前各经营环节松散,关键龙头企业和农户等经营主体也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还属于“买断”关系。 

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政府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宏观协调管理,如:协助制定规划,科研开发,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等各个环节的衔接与协调等服务体系尚未健全,致使茶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不够衔接畅通,茶叶生产效率低。 

五是特色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缺乏科技动力,难以延伸产业链。茶叶行业缺少有实力的企业,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的能力减弱,先进的技术、科技成果得不到广泛应用。 

六是尚未制定出关于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引进技术及管理人才的优惠政策等。因而茶叶产业化难以实现升级发展。 

促进柳州市茶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整合土地资源,建设生产基地,促进规模化发展 

走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基地建设必须从零星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整合土地资源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特色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而且这也是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土地零碎化,导致土地产出低下的有效办法。针对柳州市民族地区人均占有耕地少,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地块分割和分散经营成了特色农业产业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要形成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如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经营,允许农民土地使用权跨村组流动,支持龙头企业连片租赁、承包集体耕地,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茶叶经营模式。发挥茶叶经济合作组织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整合土地资源,改变分散粗放经营模式,以利于茶叶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优化茶产业资源,实现茶叶特色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要提高农户组织化水平,保障农民在特色农业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和利益,就必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进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完善。针对目前柳州市的几个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相对落后,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合作体,应完善现有各种类型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提高合作发展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现有合作组织的指导,帮助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度、章程和运作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入股量,实现二次返利和股份分红,推动其向合作社或股份合作社等高级合作方向发展。 

(三)重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培育龙头企业。要鼓励多层次经营企业发展,既要重视加工企业的发展,又要重视运销企业的发展,提倡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一是鼓励茶叶经营大户和社会能人组织起来举办特色农业茶叶龙头企业。二是政府要采用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企业投资茶叶产品开发,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壮大,力争使茶叶农业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着重引导龙头企业增强茶叶产品精深加工能力。针对目前柳州市大多数企业精深加工能力有限,技术水平低,产业链短的关键问题,政府的科技开发项目应重点向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倾斜,切实推动茶叶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规模大,产业链长的茶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通过技术的改进,提升柳州市茶叶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四)增强科技支撑和主体动力 

推行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一定数量的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解决人才需求问题的有效途径,必须优化人才创业环境,拓展招聘人才渠道,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作用,还要高度重视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人员的培养。聘请农业相关产业专家担任顾问进行技术指导,破解茶叶产业化发展难题,组织研发茶叶产品。借助外力提高柳州市特别是三江茶产业化的科技支撑能力和发展水平。同时,走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须下大力气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劳动者的农业科技素质和技能。因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首先是生产者的素质现代化,否则讲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只能是一句空话,农业产业化就失去了主体动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在民族地区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必须采取有效可行的方式方法,如阳光工程、科普课堂、示范基地、网络电视等培训方式,强化培训力度,同时要结合农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基地,技术要领到人的指导方法,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农业科技素质和技能,这才是柳州市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五)规范茶叶产业化标准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茶叶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农业市场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民族地区农业标准化建设落后,导致农产品商品率低,市场效益不高。为此,要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研究制定地方特色农业产业标准,包括农业基础环境标准,农产品标准及生产资料标准,农业技术规范,特色农产品等级标准,形成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检测、监督体系和服务咨询体系,严格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追溯制度和茶叶无公害产品标识制度,做好生态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培育和创建产品品牌,加快对注册成果的转化利用,提升茶叶产品市场竞争力。 

(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民族地区茶叶产业化发展升级 

为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升级,实现集聚效应,集约发展,要加快民族县城区的工业园区建设进程,形成科学的规划布局,立足高起点和未来发展前沿,完善发展条件和功能。划分不同功能的产业区和产业群,优化资源配置。如:三江县建设程村工业园区,重点要扶持茶叶、油茶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入园区发展,延长产业链,尽快扭转特色农业产业价值流失的局面。目前三江茶叶产业经济效益90%是初级品,让外商获得增值增效的空间大,产业链被外延。要培育茶叶产业企业集群快速发展,完善茶叶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发展环境,提高茶叶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七)构建茶叶产品市场营销体系 

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经济效益如何,主要是通过市场营销渠道来实现,因此,必须构建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减少龙头企业和农户面临的市场不确定性,稳定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加快特色农产品的流通。一是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统一开放的茶叶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培育茶叶产品批发市场,提高流通效率,使之带动产业化的各环节高效运行,提升茶叶产业化的整体效率。二是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通过发挥信息网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作用,培育一支信息灵、善推销、懂经营的茶叶产品流通队伍,积极开拓茶叶市场、占领市场、赢得市场。三是以多种形式扩展柳州市特别是三江茶叶产品的对外宣传,充分发挥和利用三江的多耶节、茶文化节、花炮节等活动平台,扩大茶叶产品品牌知名度和优势。四是改进营销方法,大力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市场空间,不断提高茶叶产业化的经营效益。 

(八)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职能作用 

政府在过去是为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挥重要的主导扶持作用,今天则要为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是振兴特色经济的职责和使命。就茶业来看,要制定完善茶叶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政策。针对目前特色农业产业化缺乏系统规划和指导的问题,政府应加快体制改革,强化综合服务,弱化条块分割,协调解决茶叶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政策措施不协调问题,应成立茶叶产业化指导办公室,制定本区域产业化发展规划、茶叶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划和茶叶产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条件。负责联合相关部门解决茶叶产业化涉及多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解决农民合作组织跨行业、跨部门发展的困难,提高办事效率。真正发挥宏观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作用,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课题组长:杨顺丰(中共三江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课题成员:邓兰英、覃恩源、云赞 

执笔人:邓兰英 

责任编辑:赵冰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