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柳州非遗保护与传承
发布日期:2022-09-13 来源:0
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6月13日,特别专题版
莫德惠
根据广西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2年2月7日发布的《柳州市非遗目录一览表》的数据,当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0人。但当前柳州非遗保护与传承仍面临不少困境:一是非遗品牌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二是传承人面临老龄化、后继乏人的危机,也缺乏一支非遗专业人才队伍。三是对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推动非遗品牌化,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扩大影响力。一是打造品牌,提升竞争力。结合三江、融水非遗资源较多且相对集中的优势,高质量规划与打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街区、非遗村落等非遗品牌文化旅游区。根据现代生活特点,研究当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精心挖掘一批特色鲜明、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连接校企等平台,加强研究开发,加强营销推广和跨界合作,打造一批多样化、多元化、高质量的非遗品牌及其衍生品牌,从而提高非遗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与满意度,提升非遗竞争力,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继续推出“非遗+互联网”平台,让“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拓宽非遗电商销售渠道,主推一批有创意、质量过硬的非遗产品,打造非遗购物节,设置柳州“非遗购物节”专场。二是文旅融合,打造全国非遗资源主题旅游线路。加强对三江、融水的非遗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规划,精心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使得每个项目都成为旅游IP,从而形成体系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旅游线路,提高市场认可度、旅客满意度,争取挤进全国非遗主题线路,全面提升柳州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立研究机构和建设非遗专业人才队伍,增强内生动力。一是成立研究机构。创办学院或研究中心,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基础研究,是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柳州应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创办有关传统技艺、音乐、戏剧、美术、舞蹈和医药等方面的学院或研究中心机构。加强非遗文化课题研究,与市政府重点规划课题相衔接,以学术课题研究的形式,进一步推进非遗文化的科学保护和传承。建立非遗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数字多媒体、大数据技术,充分记录和展示非遗文化,实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信息化和资源共享效能。二是建设一支特色非遗人才队伍。改善非遗传承人队伍结构。针对柳州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存在年龄偏大、青年人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加大“名师带徒”工程实施力度,对培养的优秀传承人数量及质量情况进行评估,加大奖励和补助力度。完善人才安置机制。切实解决专业人才“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的难题。在2018年颁布的《柳州市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以及2022年4月“人才新政2.0版”的基础上,增加有关非遗专业人才的奖励、补贴等方面的举措。三是纳入各级教育体系。纳入全市大中专院校课程体系。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很大程度是依靠大中专院校学生。因此,在大中专院校增设非遗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探索教学模式,并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着力培养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非遗人才。开展非遗进中小学活动,让中小学生从小形成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以全市5所首批获得广西非遗传承教育示范校为试点,开设非遗课程,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
加强非遗普查与申报以及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力度,提升强制力。一是推进普查记录和申报。柳州广大乡村还存在未被发现的非遗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下一步,要加大普查力度,发现和确认更多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针对传承人申报项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简化申报流程,提高申报效率,制定奖励举措,提高传承人申报的积极性。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非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是非遗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下去的重要举措。建立和完善非遗创意项目库,加强对非遗调查、申报、评选环节的知识产权审查;加强对非遗登记注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认定的法律保护。
(作者系广西柳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副主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