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浴血荣光》
发布日期:2017-10-18 来源:图书馆 作者:顾智星

图书简介

那是一个热血澎湃、狂飙突进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批年轻人浴血奋斗,国民党的一批年轻人也在拼命奋斗,共产国际的一批年轻人也在奋斗。这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的时代,也是一个年纪轻轻就丢掉性命的时代。
列宁去世的时候不到54岁。斯大林42岁当上总书记。蒋介石39岁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李大钊就义时还不到38岁。毛泽东34岁上井冈山。周恩来29岁主持南昌暴动。朱德31岁参加护法战争。博古24岁出任中共中央临时总负责人。聂耳不到23岁谱写《义勇军进行曲》。寻淮洲21岁担任红军军团长。邹容18岁写《革命军》……
目录
浴血荣光
《浴血荣光》就是一部把党和军队放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描绘的著作,讲述了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第一代中共领导人如何探索革命救国之路,如何与共产国际博弈,如何化解党内斗争,如何排除一切困难,如何在夹缝中成长,如何在逆境中壮大。重点解构了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的形成与实践,以全新视角解读了在“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中,第一代中共领导人为了理想与信仰,浴血奋战、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与韧性。
解读中共第一代领袖人物的命运沉浮
浴血荣光 第一部分
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上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可使此项共产主义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形存在之故。
那么共产国际代表越飞持什么态度呢?在这篇《孙文越飞宣言》里,越飞完全同意孙中山的看法,并且进一步认为,中国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实现国家统一和充分的民族独立。
孙中山和越飞,一个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一个是苏联政府同时也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表,两个人都不认为中国存在适合马列主义生存发展的土壤。
共产党成立初期为何遭到各界质疑中共一大代表的命运折射党的艰难毛泽东的艰难选择蒋介石教会毛泽东认识“枪杆子”孙中山是否曾选定蒋介石作为接班人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如何排挤共产党人(1)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如何排挤共产党人(2)周恩来如何总结南昌起义经验教训对朱德同志的一些认识与非议(1)对朱德同志的一些认识与非议(2)周恩来与毛泽东改变中国命运的谈话毛、周、朱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万幸
《浴血荣光》第二部分
这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相当的能量,如果没有毛泽东领导的这样一个集团和这样一支队伍,中国近代史就可能属于蒋介石这个人了,没有人能弄过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蒋介石的大不幸在于他和毛泽东处在同一个时代。
剿灭共产党,是蒋介石一生追求的目标。在“西安事变”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只差了两个星期,不然就可以把红军全部消灭了。当然,这是一种错误的判断。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蒋介石说3个月就可以消灭关内关外的所有共产党部队。最后他被赶到台湾去了。就是在台湾,他还搞“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完成”的反攻大陆计划。蒋介石一辈子就想战胜共产党,一辈子没搞成,最后败了,就败在毛泽东手下。
蒋介石的大不幸是与毛泽东同时代红军第一叛将龚楚的人生悲喜剧(1)红军第一叛将龚楚的人生悲喜剧(2)毛泽东准备去与苏联接近的地方蒋介石的救命恩人陈赓为何弃蒋而去首个入党的黄埔学生为何要首个退党能守的伍中豪与能攻的林彪战将林彪是共产党与革命的产物(上)战将林彪是共产党与革命的产物(下)精谋善战枭将林彪经历过怎样的失败林彪对自己的作战特点怎样总结
浴血荣光 第三部分
1932年春天,李德从军事学院毕业,江西革命根据地已经完成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毛泽东军事路线已经完全形成。
为什么不信任自己的将领、自己的理论,偏要请来一个李德呢?
中国同志如果出问题,主要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个地方。
如果说是中国革命的不幸的话,李德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这个。如果公平地认识李德的话,如今也能作出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李德还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糟糕。当然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分裂的时候,李德在德国写了非常激烈的文章,包括他写的《中国纪事》,对中国充满了怨言,对中国同志充满了怨恨。
作者简介
金一南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
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并代表国防大学赴美军院校讲学。兼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新近出版的著作《苦难辉煌》被评价为“一部以全新的战略视野全方位描述中共党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著作”,引发较大社会反响,2010年4月中组部和中宣部联合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同年,当选为“2010中华文化人物”。2011年,《苦难辉煌》获出版界最高奖项“中国出版政府奖”。
其它作品
《苦难辉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