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县区速递

融水:“三好三准”助推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2022-03-17

近年来,融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结合融水民族地区实际,按需设置课程、合理配置资源、灵活培训形式,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打造高质量党员干部教育队伍。

选好“三堂课”,把准党员干部教育“方向盘”。一是选准“必修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史类课程作为“开班第一课”,按照党员干部成长需求和岗位需要,分别将政治理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舆情处置、心理调适、依法行政等内容纳入主体班次课程体系。二是丰富“选修课”。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把提升“七种能力”、打造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根据参训人员特点,将“三同”实践、为民办实事、调研考察等列入自选课程,聘请专家学者授课,帮助党员干部拓宽发展视野、把握发展规律、谋划发展思路。三是开发“特色课”。结合融水少数民族干部居多、红色资源丰富的特点,盯紧各行业、各领域的理论动态、前沿知识、先进经验,开发“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红七军在苗山的革命精神启示”等课程。

融水党史学习教育授课现场

用好“三种学”,找准党员干部教育“金钥匙”。一是推广行动学习。将行动学习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深度融合,通过“行动学习+”模式有效提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例如:开展“行动学习+党史学习教育”,通过行动学习结构化研讨,从党的光辉历史中启迪智慧,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行动学习+乡村振兴”始终结合中心工作、队伍建设,将行动学习与“三农”工作有机融合,有效地实现破瓶颈、破堵点、破常规、破模式。二是推进现场教学。挖掘整合本土文化资源,以“讲好融水故事,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开设三防红七军活动旧址、苗家小镇等15个现场教学点。形成了具有融水特色的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等基地。组织学员走出课堂,走进现场教学基地,将现场变成课堂、素材变成教材、讲解变成互动,让学员在“看、听、思、悟”的过程中,真正“身临其境”地触及思想、震撼灵魂,让党性教育“有用”、“有力”和“有效”。三是推出送教下乡。为促进融水边远山区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常态化,融水县委党校每月选派优秀教师到乡(镇)、村给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集中授课。通过推行“订单式”、“点单式”宣讲方式,准确把握乡村党员干部理论需求,用“小切口”讲清“大道理”,从“新角度”讲透“老道理”,借“土教材”讲活“新道理”,生动准确的宣传国家理论政策。

送教下乡:运用行动学习破解大平村产业发展难题

建好“三个库”,用准党员干部教育“压箱宝”。一是建好优秀教师资源库。按照“内选外引”原则,选聘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实用技术人才和离退休干部等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师资库。二是建好精品课程资源库。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开发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史学习教育、反映各领域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精品课程。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到主体班次授课。建立和完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对评价好、效果明显的课程纳入本地优质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建好示范基地资源库。树立平台意识,努力打造集“红色教育、廉政教育、乡村振兴”等多个主题为一体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基地群。统筹整合好现有教学资源,串点成线,整体提升,在融水打造15个现场教学基地,推动融水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建设提质升级。

爱国主义教育现场教学基地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