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柳州日报》: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发布日期:2023-06-20 来源:中共柳州市委党校
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甘灿业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实现粮食安全应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有奔头。农民种粮只有收益好,才愿多种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大力推进“辅之以利”有效措施,通过出台政策措施保障农民种粮的收益,给种粮农民吃上定心丸,使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粮食生产。农民种粮得实惠,国家粮食才安全,农业强国才有保障。
一、真正把种粮农民的收益放在心上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保障种粮农民的收益尤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一方面,要科学认清种粮农民的地位。农民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主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但在整个粮食产业链中他们最为弱势,一旦粮食市场有什么风吹草动,对其影响冲击较大。只有心中装有种粮农民,多关心关注他们的需求,给予应有的尊重认可,及时帮助他们化解种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让他们愿种粮、种好粮和多种粮。另一方面,在思想和意识上要重视种粮农民。种粮农民收益有了保障,才能民心稳、粮食安。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种粮农民这个特殊群体,通过出台行之有效的举措保障收益,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杜绝粮贱伤农的现象发生,让农民愿种粮、种好粮和多种粮。
二、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
通过价格、补贴和保险三方面的举措协同发力,让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地见效,保障种粮农民的收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夯实治国之基。一是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粮食价格事关种粮农民钱袋子,稳步推进粮价形成机制改革,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和供给,找准平衡点,探索目标价格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粮食价格。适当提高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优质优价,稳住粮农的收益预期。加强对收粮企业落实执行“五要五不准”的粮食收购守则的监督,对压级压价、“打白条”等坑农害农的行为从重从严打击,维护粮农的利益。二是进一步完善种粮补贴。适当提高耕地地力保护补助,重点向纳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产区和产粮大县倾斜。建立农资补贴长效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的力度,地方政府适当予以配套,科学制定补贴标准和建立农资补贴资金池等,进一步提高粮食种植户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补贴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缓解农资及社会化服务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实现粮食稳产、农民增收。三是扩大种粮保险范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使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努力争取在主产省份产粮大县全覆盖,逐步将范围扩大到主产省份非产粮大县及非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的规模种植户,大力推进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适度设置高保障险种,提高保险保额,稳定种粮农户的收入预期。
三、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及创新良种良法
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良田良种良法提产增效,富民增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一方面,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对耕地实施轮作休耕,提高耕地的肥力,开展吨粮田创建,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农收入。严格耕地用途的管控,遏制耕地的“非农化”和“非粮化”现象,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另一方面,深入创新良种良法。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子研发和培育是粮食产业链的上游关键环节,选育高产优质粮食新品种,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以科技赋能农业,实现耕种优质高产。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科学指导种植,强化粮食种植的数字化,推进卫星遥感、土壤水分数据融合等气象检测技术应用,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推广无人机喷洒、人工智能收割等新技术,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粮农收益。
(作者为柳州市委党校教师)
来源:2023年4月26日《柳州日报》
|
||
|